图片来自网络
“投桃报李”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比喻友好往来。
此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
因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后人用投桃报李表示互相赠送东西,且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
示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2、外国朋友送他一本画册,他回送一件工艺品,以示投桃报李之意。
扩展资料:
投桃报李的近义词
1、桃来李答 [ táo lái lǐ dá ]出自《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译文: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
示例:自古礼尚往来,所以桃来李答本是应该。
2、互通有无 [ hù tōng yǒu wú ]出自唐·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译文: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为他买东西,与他进行交换,就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示例:这里家家互通有无,不分彼此,休戚相关,情同骨肉,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人人勤俭。
3、礼尚往来 [ lǐ shàng wǎng lái ]出自宋·胡寅《斐然集》:“礼尚往来思报玖;情深吸引屡抛砖。”
译文:别人给你帮助,应该在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有了感情,才能继续来往。
示例:我过生日时,他送我一个生日蛋糕,他过生日时,我也送去一份,礼尚往来嘛!
投桃报李的反义词
1、忘恩负义 [ wàng ēn fù yì ]出自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译文:他怎么能忘掉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你去雪堆里扶起他。
示例:此人好夸大,且忘恩负义,你要仔细识他才好。
2、背恩忘义 [ bèi ēn wàng yì ]出自《晋书·刘聪传》:“沈等皆刀锯之余,背恩忘义之类。”
译文:王沈等人都是受过宫刑的人,也都是背弃恩德,忘却道义的那类人。
示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背恩忘义,天地不容!
桃李在中国古代指什么?像桃李满天下,投桃报李,有什么典故吗?
桃李:比喻所培养的人才或学生“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栖 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
投桃报李: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康叔於卫,遂立卫国。康叔之八世孙姬和,以殄灭西戎有功,获周平王赐爵为卫武公。武公治国开明,广听众议,多纳雅言,以为施政参考,深得百姓称颂与爱戴。故政通人和,卫国大治,遂为春秋初期之大国也。武公在诗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为举止,既善且良。谨言慎行,不失礼仪,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则众人皆以君作则矣。人以桃馈我,我以李报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则欺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