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最精彩的篇章,是中国两千年来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成王败寇、争夺天下的开端。虽是开局,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王霸战争的终结。
项羽粗豪、自恃而有“妇人之仁”,刘邦狡诈、机变而又果决狠辣。两个王者在这场精心准备的盛宴中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以和平而收尾。但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成了此次较量中唯一的牺牲品,他就是刘邦的部将曹无伤。
他无法想到,原本为了追求富贵出卖刘邦而引起的“盛宴”,换来的是项羽无情的抛弃,是刘邦逃出生天后,果断狠辣的诛杀。
刘邦于前206年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项羽过了近一个月才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并在得悉刘邦已取得关中后攻陷此关。
《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愤怒异常,并在军师范增的劝说下挥师进攻刘邦。在这里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何刘邦做的事会引来项羽的大怒,要领兵征伐呢?
刘邦已经先一步入关并拿下了咸阳,楚王(名义上反秦诸侯的共主)有“先入咸阳者王之”约定,灭秦的巨大荣耀被实力远远不如自己的刘邦得到。
在项羽及联军看来,他们在黄河以北消灭了秦军精锐主力,就理应享有最大的荣誉和功劳,当然战利品也应该归属他们。如果让刘邦如约称王关中,就使得项羽的功劳大打折扣,何况秦政权的财富还都让刘邦霸占了,这口气是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
项强刘弱,你还敢在老虎头上发威,不打你打谁?
为求富贵的曹无伤,听说项王怒,于是落井下石,希望能够以自己主上的鲜血铺出自己膨胀野心的阶梯,可是利欲熏心,背主求荣的人往往得不到好下场。
反秦期间项、刘两人关系甚好,为了共同的反秦大业情同手足,项羽为大哥,刘邦是小弟(其实,刘邦大项羽好多岁,在军事实力面前,年龄不是问题)。在鸿门宴之前,通过项伯(另一个不同阵容的告密者),刘邦已经明确示弱,为了尊重大哥,我已经“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了,一切都等着项王来处理,项羽此时已经没有了杀刘之心。
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面子上也挂不住了,原来是误解了我的好兄弟,要不是你那边曹无伤告密,我也不会这么做啊。这也不是我的过错,把曹无伤拿过来搪塞,表面上维护了两方的友好关系。
对待叛徒——立诛《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刘邦逃出生天,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可见是对他恨到骨子里。
刘邦在鸿门宴上确认自己完全放弃了关中地区和财富的支配权,这样的巨大损失,岂不让人心头滴血,不找人撒气怎么行?曹无伤死于非命,实实在在是自找的。司马迁说过“祸莫大于欲利”,曹无伤之死就是利欲熏心的结果。其通风报信的目的,无非是想在事后从项羽处为自己谋个有利的地位。
但曹无伤不了解项羽,也没有认清刘邦。叛臣贼子,谁都讨厌。最终成了别人为了自颜面而随意抛弃的棋子。战云消散,水落石出,曹无伤就这样成了维护双方友好关系的唯一牺牲品。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札记》
《史记·高祖本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史料曾记载楚汉之争前夕“鸿门宴”有一则小人物告密而坏大事的人,那就是曹无伤,曹无伤这场告密虽被记载,然则无多少人去讨论他为何要这样去做,今就带大家了解下小人物的自传-曹无伤。
由小人物引发的大事楚汉之争里,鸿门宴一直津津乐道,它之所以经典,源于为后世推动了很多关键性剧情,后世诸多变化,也皆是因这场鸿门宴而一引动全身,在这场鸿门宴里,项羽的叔叔项伯站在了刘邦一方,反而身为刘邦手下的将领曹无伤却对项羽告密,这不得不说,剧情过于喜剧。
在史书里,曹无伤告密的行为就如同一个刚入领饭盒的群众演员,连司马迁都没详记,然而,他的出现却让“项刘”约定出现巨大变故:“先入关中者王之,成了刘先入,遂在头脑不清醒的状态下,刘选择想要霸占函谷关。”
这番告密,项羽知刘邦想称王岂能如愿?原本的剧情是鸿门宴斩杀刘邦,哪知刘邦从宴会巧言“脱逃”,也是这次,项羽彻底失去杀刘邦之机,从而乌江憾世。
曹无伤为何要告密?告密的正解,应该是他想投靠项羽,毕竟项羽在当时除开谋略人士差点底蕴,实则武力惊人,在曹无伤的眼里,觉得项羽胜算更大,在曹无伤设想里,如果投资未来,肯定是需要拿点“东西”,如果东西合适,一乃可以投诚,二乃还可断刘邦之命,免去后续之忧,然则,项羽虽一介武夫,却不代表没脑子。
鸿门宴里,曹无伤只有一头一尾的剧情,从开头,看似因为他而告密引发鸿门宴,实则,项羽将计就计,在鸿门这场大宴里,直接开场刘邦:“尔等手下曹无伤述我说,你想先行称王,攻占函谷关?”
刘邦惊闻,内心波澜,面色却沉稳:“项兄,怎可如此捧杀。”
然后续却是,回头就将曹无伤杀掉,这一尾结局,虽只是让史记一笔带过,但引发的结果可以说有两个版本,第一个就是项羽如果真接纳了曹无伤,刘邦身死,也许项羽的自刎就有了意外,如果项羽不死,那么楚汉之争这件大事,导向如何?
第二原始版本,那就是,曹无伤依旧成了一个小人物,泯灭于历史,最终成就了鸿门宴和刘邦。
但是,反过来再看,曹无伤告密引发的鸿门宴,在身处他这个角色里,也毫无选择余地,为何这样说,刘邦想称王,不说项羽会经许,即便其他诸侯也不会同意,只是,貌似投错了“军令状”,不该与项羽。
哪个很少被提到的小人物,是鸿门宴的始作俑者?
秦朝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当时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天下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于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国号张楚。秦国处于土崩瓦解的危机当中。秦军,派出郦山囚徒组成军队四处镇压起义军。
当时,起义军中当数项羽所率领的军队和刘邦统领的农民军气势最为强盛。楚怀王,在军中立下军令,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的部队,经历了著名的巨鹿之战。九战九胜,打得秦军丢盔弃甲,斩苏角,俘王离。秦军元帅,被迫向楚军投降。但是,也出现了各种原因。由于,食物分配问题,项羽一次坑杀秦军战俘二十万。这不但丧失了人心,也损失了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由于刘邦军队走得比较顺利。率先攻占了咸阳,接受了秦二世的投降。所以,刘邦就自成了关中王。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决定要自立为关中王。这件事彻底激怒了项羽,引军来到霸上。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这其中有多凶险自然不必多说,刘邦在宴会上差一点就没命回来了。著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发生在这次宴习上。但刘邦这个人嘴巴会说,一番推心置腹后。项羽又把他当兄弟了。并且项羽在宴会上把曹无伤给供出来了。这个人可是刘邦的嫡系。不然刘邦也不会出现在这了。
刘邦,心里想,好家伙原来是这家伙。是我在沛县的老乡,现在官至左司马。对他不薄呀,估计这时候刘邦恨得牙根都在发痒。而项羽这个人虽然勇冠三军,但是耳根子特别软。还一口一个大哥,这气氛一下子又十分缓和。于是刘邦找了个借口说兄弟我闹肚子,于是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刘邦,回到自己的大本营之后立马叫来曹无伤,审问是否是他告发自己的,察明属实后立马把他处决。但是,这里边有个问题曹无伤作为刘邦的老乡又是最早的元老之一。刘邦对他又不薄,官至左司马的职务,为什么会想到要反叛告密呢。从项羽和刘邦的交谈中说道,是曹无伤告密才有后来的鸿门宴,害得刘邦差点丢了命。从中看出曹无伤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不然项羽也不会大动干戈。我认为曹无伤告密有两个原因。
在那个时候,项羽和刘邦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两个武装力量。项羽统兵四十万,手下猛将如云。而且经过巨鹿之战项羽天下闻名,而刘邦也有夺取天下的野心,手下也有十万人马,但是没有经过象样的战斗。有句话讲叫国无二主,天无二日。曹无伤这两个人日后,肯定会撕破脸皮。两者,相对比曹无伤觉得还是项羽的实力比较强大。所以这是他本人的一个政些姿态,也想为日后的斗争中,可以留一条后路。另外一种可能是,曹无伤就是项羽安排在刘邦身边的间谍。
本人自己的看法不管什么原因,项羽也不该把曹无伤供出来,把他安排在刘邦军中,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观察刘邦的一举一动,但他却因为几句刘邦的好话而把这么重要的一个线人供出来实在是太不眀智了。反观曹无伤,本身已经身居高位,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最后,事败被杀也是一个政治投资客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