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爱是装在玻璃杯里的月亮

首页 » 影视问答 » 正文

爱是装在玻璃杯里的月亮。

——题记

纪伯伦说:“爱从不知晓自己的深度,直到别离的时刻。”颠簸的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罅隙,从风雨相守的恋人到伴随一生的亲人,它黏在厨房墙壁,躲进实木衣橱,有时也在烟囱蒸汽里。有些爱或许不可测量,因为它们深不见底却随处可见,能够治愈孤独,甚至能够超越时间。

起起伏伏的山峦,绵延跳跃的雨珠,烟雾弥漫的客栈,杂草丛生的独行,杨柳留不住离人,悲情落满枝头。嬉笑打趣的午后,女儿成长的脚步,互相通信的旧物,回望过去的岁月,温情围绕心头。《我们仨》似一个冗长的梦,洒满了清澈美好的细碎光点,侧耳倾听,又似有干净的玻璃杯碰撞的清脆声。

敲一敲,爱叮当作响。

那样的日子,在枝裕和的电影《小偷家族》中。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构建出一个独属于他们的乌托邦,从房屋的裂隙里看烟花,在脸颊的光芒间绽放爱。那样的日子,随着春节敲开记忆里的门,热闹,温暖,洗去一年的疲惫,找到治愈的感觉。那样的日子,有善意,有力量,有希望,给生命以微光,给我们以成就。

晃一晃,爱平稳如常。

那是“永恒春天里的玫瑰。”一家三口在困难的日子里牵手共度,“小偷家族”在社会底层中互相救赎,沈复芸娘在封建世俗下相濡以沫,故事幸福绵长生动,日子简单细水流深。即使离别之后,爱还在梦境里跳动,在回忆里大笑,在一个人的寻觅里浮浮沉沉,有限哀伤,无限生长。

“我爱这悠长的旅途,可以从容地想你。”有些路,是折磨,也是依恋。幼时初读《我们仨》,以为杨绛先生的梦充满了悲情与痛苦,而今再看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杨柳如烟的驿路上,是一家厮守的身影。河水溅溅,古道绵长,梦是爱的幻境。整理手稿,翻译《斐多》,搁下笔,等待人生最后的落幕。月升时刻,盛满心意的玻璃杯在风里弹奏着美好的乐章……

翻遍诗篇,挤在纸面上的“爱”似乎只剩“失去”“付出”“破碎”“未完成”“曲终人散”等注解。无论是盖茨比和黛西的擦肩而过,还是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遗憾结局,或者高老头一家的四散分离,故事里的泪水一遍又一遍冲刷,成了窗外雨帘,淅淅沥沥。月亮躲在夜色里,玻璃杯裂成碎片,爱那么残缺、短促,那么无力、脆弱。映照之下,是杨绛先生一家无可替代的珍重。社会悲剧在蔓延,但是凄风苦雨没能阻挡不曾迟到的团圆,爱的玻璃杯依然澄澈完好,月光荡漾,清且涟漪。

一轮一轮的是时间,而一滴一滴的是情意。当蔡国强设计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燃烧,他却回到家乡的小渔村铺开最初的梦想,不图声震人间,只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将最本真的爱,给奶奶,也给自己。我想,他在一波三折之后再次抬头,攀爬到众人目光之外的无限远处,是用月光填补了所有缺口。“若有人给你一盏灯,我给你月亮。”生活值得,亲人、友人、爱人都值得。

跨越时空,辗转岁月,于万家灯火之中,相拥,围坐,默然或是笑闹。光在四处流淌,散发着永恒的蓬勃的力量。

月升时刻,窗檐之上,一杯敬你,一杯敬人生。

我们仨爱是装在玻璃杯里的月亮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被写进《我们仨》中,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女士细水长流的婚姻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和羡慕,这对文坛伉俪从相遇,相知,到相守一生,两人的相濡以沫为世人所称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依然不离不弃,都没有放弃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或许最美好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他们俩人的故事是从1932那年开始的,这一年杨绛本该读大四下半学期,东吴大学却因为学潮而停课。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决定去北平上京华,借读于清华大学。当时,为了能够去到清华,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来到了清华,春光乍泄的三月,在那清华园的古月堂的门前,他们遇到了彼此,仿佛冥冥之中他们注定相遇,钱钟书曾形容与杨绛的相遇: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而杨绛则觉得钱钟书眉宇之间”蔚然而深秀“,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两人一见如故,初遇的悸动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尔后的相知相爱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事。

他们第一次见面只是很短,甚至没来得及说一句话,但当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钱钟书再一次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里来相会,爱才在在这对俊男才女之间悄然滋长,他们从志同道合的挚友渐渐成长为彼此相爱的情侣。

此时,当杨绛与钱钟书浸在爱情的蜜意里,他们的相爱却招致了另一个爱慕杨绛的朋友费孝通的不满。因此没过多久,费孝通来到清华大学找到了杨绛,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对杨绛的爱,认为自己比钱钟书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杨绛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

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我们只是朋友,如果你再这样我们不妨绝交,如此绝情的话从杨绛的口中说出使得费孝通很失望,这一番的表白也解除了两人之间的误会,费孝通也因此佩服杨绛的率真和洒脱,后来他们一直还保持着良好的挚友关系,也成为了文人交往的一段佳话。

1935年7月,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以后,杨绛回忆到:“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婚后,杨绛陪同钱钟书远赴英国进行留学,在牛津开启了一段异国的留学生涯。初到异国他乡,杨绛很是忧愁,一是羡慕牛津正儿八经的留学生有“黑布背心”制服穿,而她只是个旁听生;二是思念家乡,一时适应不了异国生活。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笨手笨脚”的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

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端到杨绛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杨绛回忆道,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要知道,平日里的钱钟书可是“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的人。这是钱钟书先生对自己爱人才会有的姿态。

在英国求学的日子里,两人也会时常发掘生活中的乐趣,我们常人称散步为散步,他们则称散步为“探险”总喜欢挑一些不认识的路走,然后随着道路走,走到一些不认识的地方可以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猜猜里面可能住着什么样的人家,去看闹事中的人流,猜测不同人的身份,这也成为两个人之间的一种乐趣,让在英国留学的这段时间也变得不再那么单调。生活学习之余,两个人还在阅读上较劲,除了交流读书心得以外,他们还在比谁读的书多,两人就在这些充实的日子里,嘻嘻闹闹中更加珍视彼此。

后来,杨绛怀上了孩子,钱钟书总是嘴上说着:“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一样的。杨绛则希望女儿像钱钟书一样,这才是夫妻之间最最纯真的爱,希望女儿像自己所爱的人的样子,这样的爱情如何不让人感到羡慕。

这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一生由此一人足矣,后来杨绛确实生了个像钱钟书的女儿。在女儿阿圆出生后,钱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最后得意地致“欢迎词”:“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于是,从此“他们俩”变成了“他们仨”。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再美好的事情总会有谢幕的一天,后来,我们仨失散了,1994年钱钟书先生住进了医院,病情严重,但是痛苦的事情总是接踵而来,女儿钱媛也住进了医院,与钱钟书住的医院相隔了很远,杨绛则是在这两个地方来回照顾,而此时的杨绛已经八十高龄了,非常辛苦,但是人最痛苦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他们身上,白发人送黑发人,在1997年钱钟书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钱媛相继去世。

一年后,文坛大家钱钟书先生去世,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的家庭中只剩下了杨绛女士一人了,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杨绛女士对丈夫和女儿的无尽思念之情感动了我们许多人,这种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在2016年5月25日,杨绛女士逝世。

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女士用一生告诉我们:大概这就是爱情。

我们仨爱是装在玻璃杯里的月亮

大学生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这本书,是作者杨绛女士对自己和她的先生钱钟书(著名的大文豪)、她的女儿阿园,一家三口的回忆录。这本书讲了杨绛他们家几十年的家庭和生活 故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生我们仨 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我们仨读后感1

“有一个地方,住着爸爸、妈妈还有我,这就是家”。《我们仨》带给我的是pop圆、钱钟书与杨绛三人幸福、快乐的家庭温情。

在杨绛眼里,家只不过是容纳家人居住的场所,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我清楚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只要有钱钟书和圆圆陪伴,在哪里都是家。在书中杨绛用梦境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钟书病重与钱媛得癌住院的情况,表达了她面对亲人去世的悲痛与哀伤。

似梦非梦的场景,凄凉悲伤的言语处处流露出她的哀伤。像秋天吹落的秋叶,在风中飘荡,复又落下。

悲伤中也会有甜蜜的回忆,就像苦涩的咖啡,也会泛起一丝甜味。pop圆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声笑语。从 出国 留学 到渡轮回国,其中有悲亦有欢。但重要的是,杨绛带回了给她一生快乐的女儿——钱媛。

钱媛最与父亲投缘,常常联合爸爸来“对付”妈妈。在杨绛出差期间,钱媛与父亲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在得知妈妈要回来后,又“十万火急”的与父亲将房子收拾好。钱媛与父亲的走路姿势、读书习惯很相似,是钟书小小的影子。

钱媛小时趣事多多。在家里有客人时,钱钟书总喜欢把她叫到跟前,让她鹦鹉学舌般说几句英语。钱媛与父亲经常玩游戏,钱媛总能搞出奇奇怪怪的动作或言语,惹得钟书捧腹大笑。又是钱钟书都笑的站不直了,就算隔着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三个人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却有充斥着悲哀。就像生活中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永远的幸福。钟书住院,钱媛生病,身边的亲人先后住院,不仅劳累了他的身体,更劳累了她的身心。杨绛两头奔波,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打但她的苦总往心里咽,从不为家人增添烦恼。杨绛坚定的心使他度过了没有钟书与钱媛的每个春秋与冬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如现在的我们,也许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无人倾诉,但只要我们内心足够坚强勇敢,没有跨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海洋。

在孤独的时候,在寂寞的时候,有亲人的陪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亲情就像一条纽带,把人的心连在一起。享千元一家,每天开心快乐,其乐无穷,拥有家庭该有的温馨与快乐。

总结 来说,正如杨绛的一句话:人世间不会有童话或小说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的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夹带着烦恼与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大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需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珍惜了吗?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的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时可以做,能看到最亲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大学生我们仨读后感2

“ 这世上,最让人惆怅的事莫过于,你曾经经历的蓊郁葱茏,都被时光的那只小手,拂得干干净净,烟尘也没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试图循着从前的路,想走回去,却早已物是人非。风还在吹,水还在流,你却找不到你的过往了,仿佛你从未出现过。天地迢遥,山水长渺,你想凭吊,也无所附丽了。”出自丁立梅 散文 的这一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我猜测,这就是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的原因。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是对《我们仨》这本书最好的概括。读《我们仨》时,总会感到亲切而又温暖,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杨绛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觉着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一样生动形象;也可以像“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感觉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一样富有哲理。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看《我们仨》一书,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楼,每天中午上楼时,都能闻到每一层楼里不一样的饭菜香,这样凡尘中的幸福,不遥远。进家门后,妈妈会为我端上美味的菜肴,在我吃完饭后,她会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爸爸都会在路口等着我,本来就很短的一段距离,因为爸爸的等待而又缩短了几分。在妈妈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这一切,我都知晓。父母的恩情,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钱瑗那样,能干而坚强,能在父母老去后,用自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们是我最深的羁绊。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让人格外恐惧的事情。

“人世间没有小说或 童话故事 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的结尾处这样总结道。这正是一个百岁老人一生的阅历所化为的笺言,这值得我们每个人牢记。

最后,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国,“我们仨”再次团聚了。

大学生我们仨读后感3

这是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以名图利的时代,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太快,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轻装上阵”,把我们该有的坚持全都抛之脑后。从什么时候开始,物欲充斥着整个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眼里只剩下名利?南帆的《马克思之墓》里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现在我同样想问这个世界到底哪里出了差错,才让人们对名利越来越执着。但是,追名逐利无疑成了人们敬业的最大挑战,若不放下名利,我们何以敬业?

2015年5月25日,杨绛先生,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与世长辞。这位百岁老人,用一生诠释了“无欲无求,独铸伟词”,而现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敬业精神——不求名利,只为了写作而写作?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但是我觉得《我们仨》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个学者之家的敬业精神。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 文化 超女于丹北大被呛一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很多人指责她的作品商业化,“鸡汤”换汤不换药。同样身为作家,杨绛先生从来不开作品交流会,只是默默地关注着这个世界,安静地做文学创作;而于丹却被金钱名利的大海吞噬,逐渐成了商业的附庸。最终,杨绛先生成了受人尊重的文学大家,于丹却是被人轰下台。是什么导致她们有着同样的开始,却渐渐走上了不同的路,最后有了不一样的结局?在我看来,不过是“敬业”二字罢了。《我们仨》里有一句话:“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像钱锺书、季羡林、莫言等等,名和利从来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他们关心的就只是有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他安静地写作,他享受写作的过程,却从未想要通过作品去获得所谓的功名利禄。这就是敬业。

可偏偏很多人都陷在名利的沼泽里无法自拔,丢失了那颗敬业的心。

如今越来越火热的真人秀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真人秀重在一个“真”字,可是节目组却为了博人眼球、提高收视率而处处作假,就连《中国好声音》——这个曾经被多少人视为实现梦想的舞台的选秀节目,也被频频爆出为了节目效果大量修音、只让与公司签约的选手晋级等等让人心寒的“黑幕”。如此“作秀”,何以敬业?

可能会有人觉得作家不敬业,不就是少几本好书;导演不敬业,不就是多几部烂片;那么,政府不敬业,就真的是关乎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中国人一提到政府,就想到了贪污;外国人一提到中国,就想到了腐败。”这句话也许过于绝对,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如今的中国政府。就像网上一个段子说的:“说好的人民公仆呢?怎么转眼就成了黄世仁?”政府官员明明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可却做起了贪污之事,损害人民的利益。从朱志刚到郑玉焯,给人一种贪官污吏永远也除不完的感觉,中国的“走出去”若以这样的形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以实现?有外国人评价说是因为中国人穷怕了才贪污,可是在我看来,贪污的真正根源在于没有敬业精神。若是所有的政府官员都像周恩来一样有敬业精神,坚持职业操守,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腐败案件了。政府如果敬业了,整个社会也跟着敬业了,等有一天再提起中华民族,别人也会微笑着点头说:“嗯,这是一个敬业的民族。”到那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真正能实现。

“敬业”二字不应仅仅是口头上 说说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应该是刻在每个人心上的一种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对职业多一分坚持。洗干净我们那颗被名利蒙蔽的心吧,做一个敬业的中国人,成就一个敬业的民族!

大学生我们仨读后感4

一年多前,刚中考完的我,得到了大量自由时间。平时厌倦了枯燥乏味、字字不漏的教科书,在那个轻松的假期,我终于可以随意翻阅各类图书。

说来有缘,因为一直喜欢浅褐一类的色调,在书店里看见了一本书,封面是咖啡色的牛皮纸,朴素典雅,摸上去粗糙厚实,有生命般的质感。上面只有几个字,简简单单写着题目、作者、出版社。细一看,是杨绛的《我们仨》。

打开书,连简介都没有。却有大量的字、图、照片。顿时就没了兴趣。刚想把它放回书架,书背面一行浅浅的文字吸引了我: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很伤感的一句话。

就这样,缩回要伸出去送书的手,我小心地再次翻开书……

故事从作者在国外求学开始,主要内容是她一家的经历,结尾是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园的离世。

三个人,一个家,一辈子——被我这样公式化地概括,是不是很残忍?

事实就是这样。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它是作者一家真实的一生。就像为人子女的我们,也生活在这样结构的家庭中。所以,当我只用一两行文字概括出这本书的内容,对还在温暖世间的我们,似一盆冷水般彻头彻尾的打击。

去年读这本书,就是这种感受:人生了无意义,一切的酸甜苦辣,到头来,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今年再读。叹息依旧,怀念、痛楚、心如刀割……这些感情作者也并未删去。只是,我发现更多的温暖。

生命中的点滴:丈夫初到牛津,就“亲吻”了牛津的大地;女儿咿呀学语;一家人各不相同的早餐……欢乐的时光,甜蜜的相依,坚定的支持……

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吗?

经历了,感受了,记住了,就是温暖。

把温暖留在心中,就是幸福。

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因为每次散场都是不舍与寂寞。那么,还不如不要相聚,孤单和冷清也就不会那么锥心刺骨了。

那么,人生,可以选择吗?

痛苦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权后悔?是否在想当初不应该降生?这样就不会有离别的酸楚和独自的喟叹。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只要好好活过了,就不会过多地感叹岁月无情,也不会过分地忧愁未来的分别。用杨绛的话说,就是: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多精炼!

只是因为在一起,哪怕是曾经,我们仍可以继续感受温暖。

只是因为在一起,哪怕你们都已离去,我依旧要用回忆的温度提醒自己幸福的存在。

只是因为在一起,哪怕只剩我一个人,我的心,也不会寂寞。

当然,会痛。

在每个被泪水浇湿的夜晚,在每次梦中突然的惊醒,在每回无人时回忆无期的揪心……

然而,这是我们必经的痛苦。因为注定的离去。

我们,可以选择无止境地伤感,也可以选择安详的微笑。

我想,好好活过的人,都会选后者吧。

经历过真正的幸福,就得到了永恒。好像,天空中,不灭的星星……

人生漫漫,思绪漫漫。

把握每一个小感动,抓紧每一份小温暖。用幸福,滋润自己。余生,就不会寒冷。

大学生我们仨读后感5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 译兰德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 编织 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她只是像讲故事一般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

感谢杨绛先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感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及本原珍惜,读《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大学生我们仨读后感相关 文章 :

★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

★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

★ 我们仨读书心得5篇

★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600字

★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

★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00字

★ 关于《我们仨》读后感悟600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chi2023.com/artdetail-16430.html
 推荐视频

傍晚向日葵[预告片]

娜仁花 李玉峰 李乐诚 牛红涛 岳亚琼 李旭

地头龙

吴镇宇 万梓良 方中信 胡慧中 吴家丽

悲惨世界[电影解说]

休·杰克曼 罗素·克劳 安妮·海瑟薇 阿曼达·塞弗里德 萨莎·拜伦·科恩 海伦娜·伯翰·卡特 埃迪·雷德梅恩 艾伦·特维特 萨曼莎·巴克斯 丹尼尔·赫特斯通 约瑟夫·阿尔京 理查德·迪克森 安迪·比克维奇 康姆·威尔金森 希瑟·切森 保罗·索恩利 迈克尔·吉普森 凯特·弗利特伍德 汉娜·沃丁厄姆 博迪·卡维尔 蒂姆·唐尼 安德鲁·哈维尔 丹尼尔·伊万斯 杰甘·艾伊 阿德里安·斯卡伯勒 弗兰西斯·拉菲勒 夏洛特·斯宾塞 阿什莉·阿尔图斯 戴维·坎恩 波丽·坎普 伊恩·皮里 朱利安·布里奇 马克·皮克林 伊莎

复仇岛[电影解说]

布鲁斯·坎 朴熙顺 尹珍序 金仁权 朴哲民

以牙还牙[电影解说]

韩石圭 车胜元 吴光禄 宋永彰 金知硕

节奏组[电影解说]

布蕾克·莱弗利 裘德·洛 斯特林·K·布朗 丹尼尔·梅斯 马克斯·凯塞拉 杰夫·贝尔 拉扎·杰夫里 理查德·布雷克 杰德·阿努克 杰克·麦克维 伊万娜·贝斯克 大卫·达根 纳赛尔·米马齐亚 阿米拉·加扎拉 托菲克·巴霍姆 努拉·凯利 尤娜·卡里尔

毒魔复仇[电影解说]

Andree Maranda Mitch Cohen Jennifer Prichard Cindy Manion Robert Prichard Gary Schneider

虚构安娜[电影解说]

朱莉娅·加纳 安娜·克拉姆斯基 拉弗恩·考克斯 凯蒂·洛斯 Alexis Floyd Arian Moayed 安德雷斯·霍尔姆 杰夫·帕里 特里·金尼 安娜·迪佛·史密斯 马里卡·多米泽克 凯特·伯顿 瑞贝卡·亨德森 蒂姆·金尼 凯特琳·菲茨杰拉德 阿曼德·舒尔茨 沙莫·阿斯玛尼 本·拉普帕波特 香农·桑顿 克里斯·劳威尔 唐纳·墨菲 阿萨德·包伯 茵迪亚·恩能加 梅雷迪思·霍尔兹曼 Geraldine Leer 本杰明·泰思 伊恩·梅拉布

凶间疑影[电影解说]

Teerapong Liaorakwong Sinjai Plengpanich Pongpit Preechaborisutkhun Kanya Rattapetch Chatsoroth Thanuthipayakul

夜半鬼敲门4:致命的家[电影解说]

Terri Treas 威廉姆·卡特 Scott Burkholder 丹妮·狄龙 戴布思·格里尔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