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上海12月10日电 (张锡九 许婧)侨界人士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上海大学归侨侨眷在立德树人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上海大学侨联原主席吴悦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除了知名学者和教授的身份,吴悦还担任过上海大学侨联主席、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主委,现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少数民族联合会理事等社会兼职。虽然职务众多,吴悦却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几十年如一日,她对每一项工作始终投入最大的热情。
“在其位就要谋其事,工作要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吴悦说。
吴悦从2004到2020年担任上海大学侨联主席,为上海大学侨联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做好侨联工作,吴悦带领上大侨联班子成员先后开展了《上海大学老年归侨与侨眷养老情况调研——现状、问题与建议》《上海大学新归侨创业与生活情况调研》和《凝聚侨智,发挥侨力,为上海建设卓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献计出力》等调研课题。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帮助老归侨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新归侨们尽快融入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主战场建功立业搭建交流平台。上海大学侨联工作因此得到学校和上海市侨联的好评,多项工作在上海市侨联侨务工作中成为首创。
2009年,吴悦获中国侨联授予的“全国侨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上海大学侨联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吴悦荣获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授予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吴悦在兼任闸北区侨联副主席的期间,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2004年免费为闸北区侨联建设了上海第一家区级侨联网站。
作为有31年盟龄的民盟盟员,吴悦在盟务工作中也是尽心尽力,团结盟员做实事、做好事。多次获盟市委“民盟上海市委盟务工作先进个人”,“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表彰。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吴悦更是尽心履职,以第一提案人提交提案7项,其中3项提案获采纳,4项提案获解决或采纳。提交的社情民意3项被采用。
吴悦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母亲符莉教授是沈阳大学的学科带头人,她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符莉教授逝世后,沈阳大学宣传她的先进事迹,弘扬她的崇高精神,召开了“符莉教授追思会”,建立了“符莉书屋”事迹展览室,出版了《纪念符莉教授文集》。
吴悦的父母一生用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她经历了上山下乡和恢复高考,从一名知青成为一名大学生。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流行“下海”的岁月里,她也没有因收入的差距而产生丝毫的动摇,仍坚守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立志成为一名像父母一样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2000年,吴悦教授与她的先生作为人才引进,从北京来到上海,开启了她在上海大学的教育事业。
吴悦教授在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一直是“5 2”、“白 黑”,每天从早忙到晚,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进来,她自己坦言“家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除了为学生指点迷津,在吴悦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还常常为有着远大志向的学生保驾护航,潘昊源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2018年5月,潘昊源同学收到了来自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而在他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吴悦老师的帮助。在发给吴老师的感谢信中写道:“在半年的时间里就可以成功被自己想去的学校录取,少不了吴老师您的帮助和栽培。您让我参加的龙华项目以及为我写的推荐信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少了许多困难!从上海大学毕业至今,最让我自豪的事情就是能在大学里成为您的学生。师恩如山,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教导。没有您的课程教授和您教育我全心全意认真对待事业的态度,我也不会走到今天。”
吴悦收到这封感谢信时百感交加,因为在此前的三天,她刚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她在内心问自己“这应该就是传承吧”,母亲“爱生如子”的精神早已铭刻在了吴悦的心中。她也像她母亲那样为心爱的教育事业奉献,尽心尽力培养人才。潘昊源在美国完成二年的硕士学位后,选择回国工作,成为一名立志为国家数字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IT人。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郭纯生评价说,吴悦教授曾长期担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在她的任职期间为计算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她工作能力强,科研和教学水平都很高,还非常具有奉献精神。吴悦教授在立德树人方面也是我们的榜样,她为人谦和优雅,对学生善于启发式教育,用满腔热情关心他们的成长。吴悦教授虽然身兼数职,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是我们学校女干部和民主党派干部的一面旗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