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卸甲风”,网上有一个相对一致性的说法:
“卸甲风”,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将士打仗时大量出汗,回帐后立即卸去盔甲,贪凉吹风引起的所谓“中风”类疾病。
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按照西医的说法,由于寒冷的刺激,引发了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目前网上涉及到“卸甲风”的战将有三位,都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演义小说中都赫赫有名的猛将,分别是:
第一位是秦末魏豹,由于被项羽封为西魏王,因此也称魏王豹。
据传,魏王豹背叛刘邦后被韩信围剿,大战回帐后死于“卸甲风”。
当然,更多人知道魏王豹不是因为他死于“卸甲风”,而是他的老婆薄姬给刘邦生了一个皇帝,即汉文帝刘恒。
第二位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第一猛将李存孝,曾因“卸甲风”而重病不起。后受人所激带病出战,全身大汗后“卸甲风”反而不治自愈。
最后一位是人们更加熟悉的元末明初“以一当十万”的常遇春。
据称,他在大破元上都开平城班师途中因“卸甲风”暴卒。
“卸甲风”,现代人杜撰而来“卸甲风”真的是古代战将的杀手吗?
其实不然。
如上所述,有三位史上著名的猛将被认为曾患上或死于“卸甲风”。而三位都是被封王封侯的人物,历史上都有各自的传记。
关于“魏王豹”,《魏豹彭越列传》中记载是被人所杀——“周苛遂杀魏豹”。
关于李存孝,新旧《五代史》中都有其传记,没有任何关于他患曾患“卸甲风”的记载,他最终是被车裂而死。
至于常遇春,《明史·常遇春传》中有关他死亡的记载是“进攻大兴州,遂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也就是说,常遇春并非大战后,而是班师途中猝死,根本不可能涉及死于“卸甲风”的问题。
不仅如此,我们遍搜全部历史和中医典籍,都找不到任何关于“卸甲风”的只言片语。
那么,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卸甲风”并非出自古人之口,仅见于现代人编著的演义类小说,更确切地说见于评书艺人的口中。
“卸甲风”真的是“腰背肌筋膜炎”吗?不仅无论历史还是中医上都没有关于“卸甲风”的记载,现在网上有关它的解释也都医学门外汉们的胡编乱解。
比如,“栽赃”给中医的有关“卸甲风”的解释是“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稍微懂点中医的人都知道,“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在中医体系中属于“痹症”范畴,绝对不能归于“手足拘挛,口吐白沫”类的“风症”。
而所谓“按照西医的说法,由于寒冷的刺激,引发了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的解释更是驴唇不对马嘴。
首先,所谓“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任何活到一定年龄的成年人都不可避免的遭遇过这种病痛。
而且,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肌肉过度使用后和紧张导致,跟出汗和受凉都没有关系,更不会致死。
如果更严谨一点说,“腰背肌筋膜炎”是国内医学界一种不规范或者说过时的“病名”,国际医学界称这种病症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也不被认为是一种“无菌性炎症”,而是由于反复重复性运动或动作,与肌肉紧张有关的肌肉疼痛性综合征。
实际上,被人们称为“颈椎病”的颈肩部疼痛,绝大多数并非由颈椎问题引发,而是“三根筋挑着头”造成的颈部肌肉慢性紧张造成的颈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假设古代真有“卸甲风”,如何解释?如果古代真有大战中大量出汗,回帐后立即卸去盔甲,“贪凉吹风”导致的“卸甲风”,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最合理的解释只有“水中毒”。
虽然国内通俗媒体上经常报道有人大量喝水导致水中毒的新闻。事实上,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水和钠稳态的调节能力,健康人不可能通过单纯喝水导致水中毒。
只有发生不受肾脏调节的额外的大量水和钠丢失,然后大量补充不含有钠的水分,才会导致严重的低钠血症,即水中毒。
因此,现实中最容易发生水中毒的情况是,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造成肾脏外水和钠丢失。在活动期间或结束后短时间内大量喝不含钠的白水,就容易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的可以成为水中毒。
这最常见于夏日长时间剧烈运动,尤其是军事人员严酷的生存训练中。即便这样,水中毒发生率也极低。
美国军方在士兵中进行的热负荷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需要住院治疗的低钠血症发病率每年每10万士兵中少于1例,是因“中暑”需要住院发生率的35到70分之一。
水中毒的体征和症状取决于血清钠下降的速度和绝对水平。当细胞外液钠浓度快速降低导致水分转移到细胞内空间,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和脑水肿,肺和肌肉水肿。
肌肉水肿和电解质紊乱会造成肌肉无力或痉挛,脑水肿会造成头晕眼花,头疼,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乃至死亡。
因此,如果真有所谓“卸甲风”的话,最应该是重装军人长时间作战或行军大量出汗后,短时间大量喝不含钠盐的水造成的低钠血症,即水中毒。
让古代猛将听了之后很害怕的“卸甲风”是怎么一回事?
在古代有一种很奇怪的病,这种病专门针对长期活跃在战场上的猛将,起初由于医学水平不发达,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诅咒,或者是上天对武将杀戮过多的惩罚;这种病就是“腰背肌筋膜炎”,也就是俗称的“卸甲风”,属于“中风”的一种,原理也很简单,就是由于武将在外穿盔甲剧烈运动后,回到营中想凉快下,结果由于骤热骤冷,导致的一种病。
在古代,死于“卸甲风”的武将可是不少,而这里就来盘点其中比较有名的三位猛将;首先要说的就是秦末汉初时期的猛将魏王豹,这魏王豹的身世可不简单,他的父亲是魏景湣王,后陈胜吴广起义后,封他的哥哥魏王咎为魏王,后由于魏国被章邯击破,魏王咎兵败自尽。
但魏王豹却是逃到了楚国,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取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可见这魏王豹也算的上是个人才;后被项羽封为西魏王,但这个魏王豹却是个两面三刀的人,在刘邦势大时,投靠了刘邦,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击败后,又转投项羽。
刘邦的气量可没项羽那么大,气愤之下,就让韩信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起初被韩信擒了一次,但韩信敬佩魏王豹的勇武,就放魏王豹回去再战一场,这次魏王豹拼尽全力,与韩信打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但就在魏王豹回营准备休息的时候,铠甲一脱,一阵凉风吹来,魏王豹就立刻不省人事,不久后便去世了。
其次要说的这位,名气可就大了,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李存孝,所谓“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里的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是唐末时期李克用收的第十三个义子,又被称为“十三太保”,战绩辉煌无比,在小说演义中,他被誉为唐末第一猛将。
据说有一日,他力敌五大诸侯联军的28位猛将,结果以一己之力诛杀15人,但却也用尽气力,浑身热血沸腾,回营后卸去盔甲,连饮三杯冷酒解热,没想到忽的就倒地不起,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很显然,李存孝这是中了“卸甲风”。
这可急坏了李克用,为此不惜花重金请了好些个名医来医治,但这些名医都表示无能为力;后来有第一名枪之称的高思继前来挑战李存孝,李克用麾下诸将无人能敌;就在李克用无计可施之际,一个康君利的人主动请缨,说能治好李存孝,但不许旁人观听,李克用应许了。
这康君利是怎么治好李存孝的呢?原来,他深知此病,用药石是治不好的,还得靠自身;于是他来到李存孝的房间,也没干什么,只是悠悠的说了几句刺激李存孝的话,结果李存孝被这么一激,果然大怒,浑身是汗,遍体生津,卸甲风竟然痊愈了。李存孝醒来了,高思继自然也不在话下,三两下就被擒了,而康君利自然也得到了李克用的重赏。
最后一个要说的就是有“常十万”之称的常遇春,常遇春堪称元末明初第一猛将,不仅天生神力,而且还是个武学奇才;自跟随朱元璋后,立下无数战功,并因此成为朱元璋麾下军方的第二号人物,后在北伐蒙元的过程中患上了“卸甲风”;但这常遇春也是个狠人,竟然挺了下来,还能继续作战,直到大破蒙元的上都后,在回军途中,才病发身亡。
其实古代猛将,长期在战场上厮杀,难免会有一些暗伤和职业病,加上出战后血气翻涌,又不懂得护理,在回营后一心只想尽快凉快,所以得“卸甲风”的不在少数;其中像李存孝这般好运治好的,寥寥无几,多是暴毙而亡;而好事之人,就说他们是因为杀戮过多,有伤天和,遭到了天谴,这纯属迷信行为。
古代出现的卸甲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疾病呢?
在古代有一种很奇怪的病,这种病专门针对长期活跃在战场上的猛将,起初由于医学水平不发达,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诅咒,或者是上天对武将杀戮过多的惩罚;这种病就是“腰背肌筋膜炎”,也就是俗称的“卸甲风”,属于“中风”的一种,原理也很简单,就是由于武将在外穿盔甲剧烈运动后,回到营中想凉快下,结果由于骤热骤冷,导致的一种病。
在古代,死于“卸甲风”的武将可是不少,而这里就来盘点其中比较有名的三位猛将;首先要说的就是秦末汉初时期的猛将魏王豹,这魏王豹的身世可不简单,他的父亲是魏景湣王,后陈胜吴广起义后,封他的哥哥魏王咎为魏王,后由于魏国被章邯击破,魏王咎兵败自尽。
但魏王豹却是逃到了楚国,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取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可见这魏王豹也算的上是个人才;后被项羽封为西魏王,但这个魏王豹却是个两面三刀的人,在刘邦势大时,投靠了刘邦,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击败后,又转投项羽。
刘邦的气量可没项羽那么大,气愤之下,就让韩信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起初被韩信擒了一次,但韩信敬佩魏王豹的勇武,就放魏王豹回去再战一场,这次魏王豹拼尽全力,与韩信打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但就在魏王豹回营准备休息的时候,铠甲一脱,一阵凉风吹来,魏王豹就立刻不省人事,不久后便去世了。
其次要说的这位,名气可就大了,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李存孝,所谓“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里的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是唐末时期李克用收的第十三个义子,又被称为“十三太保”,战绩辉煌无比,在小说演义中,他被誉为唐末第一猛将。
据说有一日,他力敌五大诸侯联军的28位猛将,结果以一己之力诛杀15人,但却也用尽气力,浑身热血沸腾,回营后卸去盔甲,连饮三杯冷酒解热,没想到忽的就倒地不起,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很显然,李存孝这是中了“卸甲风”。
这可急坏了李克用,为此不惜花重金请了好些个名医来医治,但这些名医都表示无能为力;后来有第一名枪之称的高思继前来挑战李存孝,李克用麾下诸将无人能敌;就在李克用无计可施之际,一个康君利的人主动请缨,说能治好李存孝,但不许旁人观听,李克用应许了。
这康君利是怎么治好李存孝的呢?原来,他深知此病,用药石是治不好的,还得靠自身;于是他来到李存孝的房间,也没干什么,只是悠悠的说了几句刺激李存孝的话,结果李存孝被这么一激,果然大怒,浑身是汗,遍体生津,卸甲风竟然痊愈了。李存孝醒来了,高思继自然也不在话下,三两下就被擒了,而康君利自然也得到了李克用的重赏。
最后一个要说的就是有“常十万”之称的常遇春,常遇春堪称元末明初第一猛将,不仅天生神力,而且还是个武学奇才;自跟随朱元璋后,立下无数战功,并因此成为朱元璋麾下军方的第二号人物,后在北伐蒙元的过程中患上了“卸甲风”;但这常遇春也是个狠人,竟然挺了下来,还能继续作战,直到大破蒙元的上都后,在回军途中,才病发身亡。
其实古代猛将,长期在战场上厮杀,难免会有一些暗伤和职业病,加上出战后血气翻涌,又不懂得护理,在回营后一心只想尽快凉快,所以得“卸甲风”的不在少数;其中像李存孝这般好运治好的,寥寥无几,多是暴毙而亡;而好事之人,就说他们是因为杀戮过多,有伤天和,遭到了天谴,这纯属迷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