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科院一年待遇「湖南男人考上社科院研究生35岁成集团总裁一年赚10亿美元」

首页 » 影视问答 » 正文

1956年,熊晓鸽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普通家庭。

家境贫寒、普通,但他的父亲却不普通。

(熊晓鸽)

老熊是一名退伍转业战士,曾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顽命抵抗。

他的战友就是英雄战士黄继光。

当时,熊晓鸽父亲21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他与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43天,死守坑道14天。

最后穿过枪林弹雨,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旗子插在上甘岭主峰上。

虽然战后,部队被授予荣誉,可遗憾的是,老熊被炸伤了左腿,再也无法上阵杀敌。

最后,老熊只好抱憾退役转业,到湘潭钢铁厂工作,成家立业。

就这样,工作第3年,老熊成功升级当爹,他将满腔抱负寄托在儿子身上,取名为“熊晓鸽”。

因为当年,每个受伤退役的英雄,都会被授予一枚纪念勋章。

勋章上面是一只白鸽,象征着祈愿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个夙愿终究太过理想。

作为平民老百姓,斗不过但躲得起。

为了保护儿子,老熊经常将儿子反锁在家,不让他出门。

平时,害怕熊晓鸽无聊,老熊便会买些收音机、闹钟等小玩意,给他消遣打发时间。

当时,熊家的邻居是个电工,会组装收音机,修、拆小电器更是不在话下。

熊晓鸽经常缠着他,拜他为师,跟着他学手艺,慢慢地,熊晓鸽就迷上了这种技术活。

11岁时,熊晓鸽成功出师,能够独立组装一台六晶体管收音机。

可那时,熊晓鸽想要上大学,无疑是异想天开,只能死了这条心,好好去打工赚钱。

看着儿子如此有天赋,老熊直接申请退休,让熊晓鸽顶替他的位置,在钢铁厂当一名电工。

当时,湘潭钢铁厂是湖南第一大钢铁公司,工作虽然辛苦,但福利待遇不错。

逢年过节,每人一袋大米、一桶油、一袋面,下班后,一群人还会聚在一起唱歌、拉二胡,生活滋润得很。

可是,纵使生活过得顺坦,熊晓鸽这只白鸽,只想做飞往大学校门的白鸽,而不是待在乌黑黑的厂子里挥霍青春。

1976年10月21日,沉闷的钢铁厂里,突然响起广播的声音,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久闭多年的大学校门终于打开了,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正式恢复。

熊晓鸽立即热血沸腾,他没想到,自己当了4年的工人,也有熬出头的一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立马请假回家复习,准备拼一个奇迹。

那两个月,熊晓鸽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备考。

他的房间里,一面书柜摆满了复习资料,熊晓鸽天天窝在书桌前,不分昼夜复习看书。

学累了就睡,睡醒了接着学,床头柜只放着一筐橘子,那是他用来提神醒脑的玩意。

1978年7月20日,熊晓鸽胸有成竹,踏入高考考场。

最后,好在万事顺意,熊晓鸽一举考进湖南大学。

要知道,那年一共有570万人参加考试,最后只有27万人进入大学殿堂。

幸运的是,熊晓鸽就是这27万人中的一个。

“如果我真的是一只早晨的鸽子,那么1977年高考就是早晨那第一缕阳光,驱走了一切命运的阴霾,照亮了精彩人生的前路。”

如果当年,熊晓鸽没有选择拼一把,或许他现在也只是个下岗工人,远没有如今的成就。

因此,当机会出现时,一定要拼命抓住,而不要贪图目前的安逸,果断放弃一条冒险的路。

只要你闯出名堂,冒险的路也能变成你的后路。

湖南大学成了熊晓鸽辉煌人生的起点,可有得必有失,熊晓鸽就这样失去了最重要的人。

当初,选择湖南大学,熊晓鸽更多的是因为母亲。

父母在不远游,熊晓鸽希望上大学后,也能常回家见见母亲。

两人约定,一定要半个月见一次面。

如果半个月的约定时间一到,熊晓鸽还没回家看望她,母亲一定要到学校找他。

此后,两人都默契地遵循着约定,熊晓鸽有时候学业繁重,半个月一到,母亲就会拎着一袋水果、罐头来湖南大学看他。

有一天,母亲来看望儿子,熊晓鸽照常带着她逛校园,母亲一边走一边感叹:

“你太幸福了,我下辈子也要读书,考这样的学校。”

然而,没曾想,那是母亲最后一次遵守约定,那一面,竟然成了两人的最后一面。

得知母亲去世,熊晓鸽伤心欲绝,突发高烧,被送往湖南大学医院输液。

住院部门口不远处,有个废弃的防空洞。

那天下午,一个女生不慎溺水身亡,她的shi体暂时放在防空洞门口。

她是大一新生,母亲收到女儿的噩耗,急忙从老家赶到学校。

那天晚上,屋外可怜的老母亲守着冰冷的女儿,哭声响彻整个医院。

而屋内,一个落寞的男生呆呆躺在病床上,手上插着输液管,默默流泪,想着离去的母亲。

母亲去世后,熊晓鸽发誓要更加努力,读出成绩,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那时,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始与国外来往、合作,而当时,湖南基础建设搞得风风火火。

就这样,许多国外专家携家属一起来到湖南。

湖南大学灵机一动,就请这些家属到学校教英语口语。

近水楼台先得月,熊晓鸽就天天与他们一对一训练口语,还向他们请教问题,了解国外文化。

以至于到后来,熊晓鸽不仅口语突飞猛进,还深谙国外文化知识,校方特别欣赏他。

后来,专家回国,家属也跟着回去了,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学校校方决定写一篇新闻稿。

新闻稿需要中英双语,这个活就自然而然落到熊晓鸽头上。

就这样,一篇《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友谊》发表在《湖南日报》上,署名熊晓鸽。

当时,报社接到稿件,编辑部内部看了一眼,直接通过,马上安排发布。

熊晓鸽也得到了7元稿费,在当时看来,这笔钱算得上一笔巨款,足够让熊晓鸽暗自窃喜一阵子了。

“我的天,7块钱啊,没想到写新闻稿还能赚这么多钱......”

经这事的启发,熊晓鸽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当记者的料,于是决定进军记者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记者。

从那之后,他立下志愿,决定大学毕业后,攻读社科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的研究生。

然而,事与愿违,第一年熊晓鸽没过分数线,与英语采编专业失之交臂。

考场失意,职场得意。

虽然没考上研究生,但好歹也是名校毕业生,熊晓鸽待遇自然不差。

大学毕业后,熊晓鸽被分配到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干部管理学院,做英语教师,兼职做学院的翻译。

可是,熊晓鸽这只白鸽,愣是要把采编研究院大门撞破,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熊晓鸽耗了3年,最后终于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研究生。

也许当初熊晓鸽没有死磕到底,出国留学的机会也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他也不会遇到他的知音。

如果明确自己必须要做一件事,那就一定要拿出“撞不到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一定要硬着头皮走到最后。

人生没有从天而降的运气,有时候坚持下去,也就等于在累积运气,坚持到一定极限,运气就是锦上添花的事。

老天不会辜负你的坚持,你的每一分努力,老天都会加倍奖赏你。

熊晓鸽正是如此,敲开研究院的门后,一路绿灯通行,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进入采编中心,熊晓鸽也获得了机会,多次上稿《中国日报》。

当时,他写的是英文稿,稿费最高,一千个单词就有20元。

靠着笔杆子,熊晓鸽赚得荷包满满,在报社也小有名气。

有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外教,可是熊晓鸽的忠实粉丝,经常看熊晓鸽的文章。

他认为,熊晓鸽未来大有可为,一直鼓励他出国留学,可熊晓鸽一心只想进入新华社,对外教的建议不怎么感冒。

但外教惜才,不肯放弃,三番两次逮着熊晓鸽就劝说,软磨硬泡,最后终于说动熊晓鸽。

外教有一定的知名度,还主动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

有了外教的名誉背书,再加上熊晓鸽本身技术过硬,于是顺利被波士顿大学录取。

1986年8月23日晚上,熊晓鸽兜里揣着38美元,只身来到波士顿求学。

三天前,有位中国女演员罗燕,比他先到波士顿大学,兜里比他多了22美元。

两人身处异国他乡,惺惺相惜,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熊晓鸽谈恋爱猛,学习也猛,仅花了8个月,就将所有的课程学完,拿到传播硕士学位。

期间,为了赚取学费,熊晓鸽一边上学一边做助教,周末还跑去修车行打下手。

1988年,导师的朋友创办一份电子杂志,正愁找不到人手,导师就将自己的得意门生引荐给朋友。

就这样,熊晓鸽被卡纳斯出版社集团招录,有了熊晓鸽,出版社如虎添翼,工作顺利推进。

等到熊晓鸽准备辞职,出版社迟迟不肯放人。

为了留下人才,他们甚至提出优厚待遇,增加报酬并帮忙办绿卡。

熊晓鸽心动了,就答应留了下来。

此后他负责《电子导报》,很快又晋升为主任编辑,在出版社干得顺风顺水。

然而,如果没有麦戈文,熊晓鸽或许能在出版社干到退休。

偏偏是他的出现,改变了熊晓鸽的人生轨迹。

1989年,荣毅仁访美,到弗莱彻学院演讲,卡纳斯出版社赞助招待会、晚宴。

当天晚上,晚宴集结了商界各大名流,其中一位IDG创始人麦戈文,想与荣毅仁攀谈,奈何中文词汇量堪忧。

熊晓鸽自告奋勇,免费充当他的翻译,就这样,熊晓鸽成功在麦戈文面前刷足存在感。

后来,《电子导报》退出市场,熊晓鸽一下子没了方向,马上找麦大哥寻求帮助。

麦大哥也是爽快之人,立即将熊晓鸽招入麾下,成为亚洲业务特别助理,薪水比原先提高了20%。

如今,市面上一直在鼓吹“优秀的人都是不合群的”之类的鸡汤。

但实际上,只有合群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

你没有背景,没有关系,那就去认识行业内的牛人,利用人脉圈住行业资源,还愁无路可走吗?

当然,前提是你底子不错,否则也很难打入别人的圈子,再硬的人脉也带不动你。

虽然得到了大佬的青睐,可老麦对熊晓鸽依旧不太放心,于是他准备试一试他的底。

刚加入IDG,麦戈文命令熊晓鸽去合并《国际电子报》、协助旗下的一家企业盈利。

这两个都是烫手山芋,没人敢接,熊晓鸽却完成得很出色,让麦戈文眼前一亮。

然而,考核还没结束,他又憋出大招,命令熊晓鸽及其他两个人,根据中国及亚洲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投资企划方案。

这明摆着就是一次竞聘,谁有本事谁就留下来。

而另外两人是什么人呢?

一个集团香港分公司总经理,一位是亚洲总负责人。

熊晓鸽一个业务助理,拿什么跟人家比?

没办法,实力比不过,拿努力来凑。

那时候,正好是圣诞节,熊晓鸽窝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做出方案,交给麦戈文。

而其他两个人呢?还在慢悠悠地休假过节。

他们觉得,不就是一个助理吗,没必要花费心思去应付,他们随便搞一搞,就能以绝对优势获胜。

结果,麦戈文成全了他们,一纸开除通知书下去,让他们永远休假。

1991年初,熊晓鸽被任命为集团亚太区总裁,负责亚太地区的投资业务。

那一年,他35岁。

为了开拓市场,熊晓鸽建议麦戈文在中国发展VC业务,成立了IDG中国基金。

1993的6月,在熊晓鸽的牵线下,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与上海市科委共同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

自此以后,熊晓鸽成为将西方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当然,熊晓鸽没有广撒网,一开始入局投资领域,他就精准定位,只关注熟悉的TMT(电信、媒体、科技)领域。

不得不说,熊晓鸽这步棋走得可真准。

之后中国互联网业迎来高潮,熊晓鸽此前播下的种子经互联网一催生,全都开始发芽开花。

2000年开始,熊晓鸽捷报频传,投资的110个项目,均获得超过50%的回报。

这已经远远超过国外VC投资的回报率,熊晓鸽在投资界有了点小名气。

仅一年时间,熊晓鸽就为集团赚了10亿美元,让集团在国际风投界出尽风头。

不说其他的,单看Bai度上市,熊晓鸽就赚了1亿美元。

如家上市,作为最早投资的风投,熊晓鸽为集团取得了数十倍的回报。

2005年,电视台策划了一个创业选秀节目,名叫《赢在中国》。

评委分别是马云、牛根生,以及熊晓鸽。

(牛根生)

热爱唱歌的熊晓鸽,还在节目大展歌喉,与马大哥,老牛哥一起合唱节目片尾曲《在路上》。

熊晓鸽连续当了三年评委,也让他名声大噪,远近闻名。

“他没有马云那么激情,也没有史玉柱那么尖锐,他更沉稳亲切,圆圆的娃娃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会唱歌会投资的熊晓鸽,靠着“熊式投资法”,成功打响集团知名度。

连续3年蝉联中国风投榜单第一,投资近700多个项目,其中有26个项目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当然,一直屈身于他人底下做事,也不是熊晓鸽的理想。

2016年,麦戈文去世,熊晓鸽等来了机会,联合泛海集团,收购了IDG全球的业务,翻身当主人。

如今,熊晓鸽掌握着8亿多美元风投,管理着40亿美元和36亿人民币的风险基金,成为创业者们眼中的香饽饽。

毕竟经熊晓鸽之手,他已经创造了近400位亿万富翁。

谁都想自己这匹千里马,能获得熊晓鸽这位伯乐的青睐。

回看过去,如果熊晓鸽没有在那次三人战役中脱颖而出,也就不可能走到如今。

那就是现实版龟兔赛跑的故事。

如果没有兔子的轻敌,乌龟就算拼尽全力,恐怕也很难取胜。

没有两位对手的“安闲休假”,熊晓鸽就算把方案写得天花乱坠,他赢的胜算也不大。

我们常怨天尤人,觉得自己资源不如别人,可到头来会发现,比来比去,比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

那就是,为了完成目标,我们愿意花多少时间,舍弃多少安逸。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愿意下多大的赌注,去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时间有双重属性,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它的“消费属性”。

将时间花在追剧、打麻将、打游戏上,这虽然满足了消费属性,能让我们得到片刻的欢愉。

但也只是片刻而已,没过几天,我们依旧感觉到空虚无聊。

而如果我们花时间去看书、上课,将时间花在提升自己身上,这等于开发了时间的“投资属性”。

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将时间当作是投资筹码,投资有风险也有回报,各占50%。

可如果将时间花在无意义的事上,得到的只有100%风险。

选择安逸,固然没什么问题,最可怕的也不是安逸本身,而是安逸所带来的后果。

安逸会让我们散失感知危险的能力。

狮子在动物世界里是霸主,可假如拔掉他的牙齿,将他当成宠物来养,给他足够舒适的生活。

过段时间,将它重新放回动物世界,它一下子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

没有拼劲,没有求胜欲望的人,注定只能被淘汰出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后来有人将后半部分改成“强者生存”。

可我觉得,物竞天择,斗者生存,只有一直战斗,才能生存下去。

作者:朱小畅&罗小洁

湖南社科院一年待遇「湖南男人考上社科院研究生35岁成集团总裁一年赚10亿美元」

他曾是工人,月薪108元,35岁成董事长,如今身家13亿美元

他22岁,被分配到车间当工人;

26岁,当上分公司老总;

32岁,出任集团总裁;

35岁,全票当选为董事长。

短短十余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掌权人。

他就是潘刚。

2022年,52岁的潘刚,以13亿美元身家,上榜《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

他认为当初自己能从众多小年轻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到领导高位,不外乎两点特质:

1、主动出击,把握机会

2、踏踏实实,认真做事

知易行难,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1970年,潘刚出生在内蒙锡林郭勒盟一个叫“多伦”的小县城,父母都是老师,还是班主任。

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潘刚的成绩一直不错。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很本分、很乖”的孩子。

平时话不多,爱好也中规中矩——不是看连环画,就是集邮。

这一年,他日后的老板——伊利前领导人郑俊怀已20岁,而与他亦敌亦友的蒙牛创始人牛根生12岁。

作为后辈,潘刚大学毕业不久,就很快展现出后浪胜前浪的潜质。

1992年,22岁的潘刚,走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门,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成为一名车间操作工。

那时候,小厂都不包吃住宿。

晚上在哪儿睡觉,成了潘刚需要首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一开始,他在学校借宿了半年,但毕了业还赖着不走,非长久之计,他只有搬到厂里动力机房的值班室去睡。

这里是工人平时白天休息的地方,现在成了潘刚晚上的宿舍。

制冷机器噪音大,没日没夜不停运转。

机房一直震动,潘刚也跟着抖,慢慢也就习惯了。

后来挪到化验室,有了一张行军床,这才结束抖动就寝的睡眠方式。

随着人员扩充,他和几个学生合租,搬到一个简易车库,终于有了一间专属于睡觉的屋子。

生活待遇得到改善的同时,职位也有所提升。

因为学的是食品安全专业,所以潘刚从普通工人调到质检部成为质检员。

负责对液态奶、奶粉、冰淇淋、酸奶等进行抽检,由此熟悉了厂里所有产品。

工资也从每月108块钱,涨到300多块。

虽然还是不怎么富裕,但好歹能够养活自己,安稳度过毕业第一年。

然而,潘刚性子本分,却并不安分。

第二年,他就开始给自己找事。

1993年6月,奶厂在郑俊怀的主导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正式改制为“内蒙古伊利实业有限公司”。

盘子大了,蛋糕也要跟着做大。

公司计划在离市区比较远的金川,筹建冷冻食品厂。

虽然那个时代,大家都是分配到厂里的,但也有不想被分配的时候。

比如这个新厂,员工都不愿过去,因为那还是块处女地,纯洁得近乎荒凉。

但潘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竟然主动争取调过去。

好多人劝他:别去,你现在工作稳定,待遇也好,干嘛去受那份苦。

但潘刚不以为然:“去承担更大的责任,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来到新地盘,潘刚还是做他的质检员。

但小厂分工从来不可能清清楚楚,他和一帮年轻人要包揽工厂运转的全部事情:

采购、结算、销售等等。

厂子好了,个人才会好。

就拿他的本职工作来说,因为当地人烟稀少,更没有工厂企业。

要学习专业的冷冻质检标准,潘刚常常需要到外地去见世面。

有一次,他到常熟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取经,返程途中,没买到坐票。

一千多公里的路程,硬站一天一夜,没有谁吃得消。

潘刚的办法,跟许多有买过站票经验的人一样:

在别人的卧铺下垫张报纸,钻到床底下休息。

贴在耳边的铁轨声,跟当初动力机房的声音比,算是小菜一碟,潘刚没觉得多难,但这趟火车之旅还是让他印象深刻。

因为卧铺旅客的开水,不小心撒到他腿上,烫出一溜红泡。

红的不仅是潘刚的腿,还有他整个人。

鉴于他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潘刚很快被提拔为质检部部长,后又升为生产部部长。

1996年,集团再次扩展业务,准备在更加偏远的乌素,办一个矿泉水饮料公司。

不用说,向来积极的潘刚又首当其冲,自告奋勇前去开拓新局面。

这一次,26岁的他,不再是以质检员或者生产部长的名头出发,而是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完完全全独当一面。

多年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一开始就这么努力?

潘刚的回答很朴实,也很务实:“农村出来的,除了努力工作,没有别的出路。”

创业,不是谁都可以的,那需要不菲的资本、难得的运气,以及一些天赋。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当有机会依托在一个好的平台上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干好眼前的事。

有句古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如何连手头上你看不起的事情,都干不好,又怎么证明,你能干好那些你认为有价值的事呢?

潘刚在每一份工作中,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除了必不可少的自身努力外,得到伯乐赏识,也是机遇之一。

1999年,郑俊怀还是公司总裁,牛根生是副总裁,潘刚是总裁助理。

三位很有实力的商界大佬,在这一年的境遇,开始出现分叉。

郑俊怀铁腕依旧,在总裁之位外,兼任董事长。

牛根生因跟郑俊怀不和,负气出走,创办蒙牛,成为日后伊利的头号大敌。

他走时,想把潘刚也带走,力邀其双飞单干,但被拒绝。

或许,潘刚不见得是出于对郑俊怀有多忠诚,但当他提出想着重发展液态奶业务时,确确实实得到过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

潘刚身处基层,对上头斗争少有参与,专心搞自己的事业。

29岁这年,潘刚拿出企业好几年的利润,前后豪砸3亿,成立中国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

开创性地将牛奶保质期,从几天延长到6个月以上,解决了运输、储存等发展瓶颈。

此后,除了大草原上的民众,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家庭,都能喝上纯正鲜牛奶,随时随地开盖即饮,口感丝毫不差。

在潘刚出手之前,公司的液态奶收入只有6000万,他来之后,业绩就像牛市,直线飙红。

2000年,该业务收入窜升至5亿;

2001年,12亿;

2002年,24亿;

2003年,46亿……

潘刚因此被称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

液态奶业务逐渐成为公司的核心支柱,他也逐步走到集团权力中心。

2002年,郑俊怀卸下总裁高位,交由潘刚接任。

32岁的潘刚,因此成为当时中国520家重点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

可以说,郑俊怀对潘刚有知遇之恩。

但之后,这位前任总裁的一系列花式操作,差点让集团死在潘刚手里。

2004年6月,郑俊怀突然临时召开股东大会,宣布罢免独立董事俞伯伟。

另一位独立董事王斌,闻讯递上辞职信。

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有钱大家赚,还闹啥啊?

原来这两位董事,质疑公司股份结构不正常,尤其在国债投资上存在不理性行为等等。

郑俊怀收到意见后的处理方式,不是答疑解惑,而是直接开除了事。

作为总裁的潘刚,势单力薄,但也大胆发声,在会议记录本上写下“本次董事会不符合有关程序”。

凭此一句,他被免去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职务。

真是说都说不得了。

但没人说,不代表没人查,总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当年12月17日中午,潘刚作为乳制品协会的主任,正在北京开会,突然接到内蒙检察院的通知,让他马上回厂接受调查。

潘刚心里一沉,感觉不妙。

另一边,郑俊怀因挪用公款,已经被相关机构带走拘禁。

难道违法乱纪的事,潘刚也有参与?

不是。

他担忧的是:老大出事,数十位高管接受调查。

不管最后查出来有没有问题,但凡处理不当,对企业名誉来说,都可能是致命一击。

比如红塔山事件,褚时健就因个人贪念被捕,从而让集团从辉煌至极,走向不归下坡路。

潘刚不想自己奉献了整个青春奋斗的企业,也遭受同样命运。

他接受异地审查24小时后,从包头检察院出来,在回呼市的车上接到政府电话:晚上8点开会。

会议结果重要且明确:由潘刚全面接盘,负责集团整体生产经营工作。

核心人物是确定了,但大局还没有平稳。

潘刚回到公司,看到很多员工都在网上刷董事长被捕的消息,人心惶惶。

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做得好工作?

做不好工作,生产业绩怎么出来?

业绩没有,他这个代理董事长还有什么用?

潘刚这回,真是被伯乐给坑惨了。

潘刚的大学老师曾评价他:行为举止温和,做事却锋芒毕露。

所谓遇事见人,这次危机事件,也让潘刚展现出真正的实力。

他火速行动,用一连串切实行动力挽狂澜。

12月22日下午,集团一年一度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如期举行,总结今年,部署明年,没有因为突发事件而延期或取消。

潘刚力排众议,定下来年的业绩目标:100亿。

不少人都觉得他疯了:这种负面状况下,能维持住2004年的87亿元营收就不错了,还100亿,根本不可能。

但潘刚不管,他认为公司完全有这个实力。

而且,只有把全厂精力集中在拼业绩上,所有人才不会花闲工夫专注在那些负面报道中。

内部员工迷茫慌乱,外部对手落井下石。

消息出来不久,不少所谓的匿名知情人到处放风:公司即将被收购、合并,彻底玩完。

高管事件纯属个人的个人行为,对公司整体运营毫无影响。

公司现金存款有十几亿,银行授权贷额充裕,生产正常运转,不必担心。

有些供应商和经销商还是不放心,避之不及。

潘刚就把公司大门敞开,欢迎各界人士来厂参观,随意了解。

有些人能躲则躲,有些人却急忙跑来。

股东们堆在办公室,担心郑俊怀挪用的钱里边,会不会有自己出的一份。

于是潘刚提前披露当年公司年报,向股东和投资人展现最大诚意,许以丰厚回报的信心。

内忧外患之际,潘刚很快稳住局面。

潘刚说:“我现在只有35岁,我的职业生涯还有三十年,我可以用自己的人生来赌公司的未来。”

公司未来需要掌舵者,国不可一日无君,应该给潘刚一个名分。

2005年6月,他全票当选集团董事长。

2006年2月,公司财务盘算,上年营收121.75亿,超额完成目标。

并成为中国首家销售额突破百亿的乳制品企业,坐稳龙头老大的位子。

良好的客观现状、充足的信心、具体的目标,潘刚凭借出色的公关管理能力,带领团队迅速走出困局,迎来新生。

2007年,他荣获“中国十大创业领袖”、“最具风采企业领袖奖”等称号。

当潘刚在处理老领导闯下的大祸时,对手牛根生正忙着选秀。

第二届超级女声火遍全国,牛根生花1400万赞助押宝,开启“酸酸甜甜”的营销攻势,品牌和市场占有率,一度反超潘刚。

老大的地位,岂能说动就能动?

潘刚在收拾烂摊子之余,为夺回第一的宝座,把胜算放在了国民大事上——奥运会。

2001年,中国刚刚申奥成功时,潘刚就想:如果让外国人背着牛奶来参赛,那真是一件丢脸的事。

所以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奥运赞助商,让世界肯定中国奶的品质。

可那会,公司无论从规模、盈利,还是影响力,都只算内蒙一个稍有名气的地方企业。

想要成为国际大赛的赞助商,凭什么?

高层意见反对得多,支持得少。

奥组会那边给出的答复也不容乐观:还没启动市场开发计划,等规则出来了再说。

潘刚有句名言:

在公司眼中,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喝牛奶的,一种是不喝牛奶的。

而公司的使命,就是要把两种人变成一种人:喝牛奶的人。

所以,为了让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喝上自家的奶,潘刚坚持到底。

他一遍遍跟内部讲前景、谈潜力,跟外部对接磨合、商讨细节,终于达成所愿。

2005年11月16日,潘刚率领团队,通过奥组会重重严格考核,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奥运会的中国食品品牌,潘刚觉得无比骄傲。

这期间,有一次奥组会突然造访公司考察,恰好潘刚在外出差。

副总很急:潘总,不好了,奥组会的来了,你快回来。

潘刚气定神闲地说:来就来,你好好接待,让他们随便看,不怕。

害怕突然袭击,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

只要有底气,啥时候来都不怕。

看完之后,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海斯·伯格,当场感慨:想不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企业。

如此一来,中国第一乳制品企业的头衔算是稳了。

这其中还有一段小小插曲。

据说潘刚和牛根生曾经商议好:两家都不参赛。

但不知为何,潘刚却“食言”竞选,还中标了,这让牛根生很不爽。

当主持人向潘刚求证时,他既没否认,也没点头,而是用另一种态度回应:不蹭热度、不炒作。

所以没有必要正面回应,还是坚持清者自清的原则。

虽然对事情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说起和牛根生的关系如何,他倒是很干脆:我和老牛是好朋友。

作为国内排名一二的集团,潘刚认为没有必要搞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应该共同维护行业利益,齐头并进。

毕竟这年牛根生也狠狠赚足一波眼球和红利,犯不着跟潘刚撕破脸。

2008年7月8日上午10点40分,潘刚手持奥运火炬,顺利交接呼市最后一棒。

十四年后,潘刚再次接过奥运火炬,助力冬奥。

至此,集团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服务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 健康 食品企业。

2022年4月,公司发布财报,全年营收1106亿。

从2005年破百亿开局至今,潘刚雄心不减:千亿只是起点,未来还要创造更大价值。

他认为,做企业,必须手握两镜: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

这样才能既看到远处,又做到精细化管理。

从一个流水线工人,做到如今千亿市值集团董事长,潘刚的成功,正是因为他做到了所说的两点:

1、主动出击,把握机会

用长远的目光看待眼前的风险或困难,在未知中认准潜在的机会,果断抓住。

2、踏踏实实,认真做事

光有雄心壮志,而不安下心来专注做好眼前事,那再伟大的成功也无从谈起。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地基。

当我们只看到他人身处高位、好不风光时,除了羡慕嫉妒外,还应知晓其背后的登顶之路。

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路上从来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很少。

看过再多成功心法、听过再多人生哲理,都不如选定一个方向,亲身去尝试。

条条大路通罗马,难的不是没有路,而是你不去走。

作者:朱小畅&雯鲛

湖南社科院一年待遇「湖南男人考上社科院研究生35岁成集团总裁一年赚10亿美元」

三轮车夫郭荣庆考上社科院研究生给我们的启示

他是个有梦想勤奋的人,人只要有梦想并且努力,完全有可能改变现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nshiedu.com/artdetail-16598.html
 推荐视频

森林大帝[电影解说]

太田淑子 松尾佳子 小池朝雄 新道乃里子 明石一 田村锦人 胜田久 加藤精三 川久保洁 熊仓一雄 关根信昭 山本嘉子 千叶顺二

皇室丑闻夜

吉莲·安德森 凯莉·霍威 比莉·派佩 卢夫斯·塞维尔 萝玛拉·嘉瑞 伊芙·海因德 理查德·古尔丁 加文·斯派克 蒂姆·本廷克 罗非洛·迪格托勒 迪韦恩·托马斯 保罗·帕波维尔 Nigel Finnissy 泰·赫尔利 Theresa Godly Jordan Kouamé Daniel Charles Doherty Nicholas A. Newman Mielé Houska-Mitchell Poppy Beck

眼下的一刻

罗素·克劳 Christianne Hirt Wanda Cannon Scott Kraft

复仇岛[电影解说]

布鲁斯·坎 朴熙顺 尹珍序 金仁权 朴哲民

以牙还牙[电影解说]

韩石圭 车胜元 吴光禄 宋永彰 金知硕

节奏组[电影解说]

布蕾克·莱弗利 裘德·洛 斯特林·K·布朗 丹尼尔·梅斯 马克斯·凯塞拉 杰夫·贝尔 拉扎·杰夫里 理查德·布雷克 杰德·阿努克 杰克·麦克维 伊万娜·贝斯克 大卫·达根 纳赛尔·米马齐亚 阿米拉·加扎拉 托菲克·巴霍姆 努拉·凯利 尤娜·卡里尔

凶间疑影[电影解说]

Teerapong Liaorakwong Sinjai Plengpanich Pongpit Preechaborisutkhun Kanya Rattapetch Chatsoroth Thanuthipayakul

夜半鬼敲门4:致命的家[电影解说]

Terri Treas 威廉姆·卡特 Scott Burkholder 丹妮·狄龙 戴布思·格里尔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